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占小紅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申請的專利基于同軸熔絲增材工藝的超聲鍛輔助加工裝置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9703328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9-26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411910226.5,技術領域涉及:B23K26/00;該發明授權基于同軸熔絲增材工藝的超聲鍛輔助加工裝置是由占小紅;王建峰;欒登博;劉戰;雷德良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4-12-24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基于同軸熔絲增材工藝的超聲鍛輔助加工裝置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公開了基于同軸熔絲增材工藝的超聲鍛輔助加工裝置,包括機械臂、同軸熔絲增材結構和超聲鍛輔助結構。超聲鍛輔助結構裝配在同軸熔絲增材結構的打印端,其安裝架上設有超聲發生器組,換能器通過吊裝支架固定,吊裝支架與液壓管、活塞桿相連,彈簧桿連接連接龍脊和超聲輔脊,超聲輔脊內部有加熱板、滾動座等,連接龍脊與振壓件活動連接,前行輔脊通過聯動架與滴頭相連。工作時,機械臂控制同軸熔絲增材結構打印,超聲鍛輔助結構通過加熱、超聲振動和微鍛等操作,提高沉淀層致密度,控制其變形,提升表面質量,同時通過特殊結構調整絲材滴落孔徑,滾涂清理液,實現高品質打印作業。
本發明授權基于同軸熔絲增材工藝的超聲鍛輔助加工裝置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基于同軸熔絲增材工藝的超聲鍛輔助加工裝置,包括: 機械臂1,其包括基座、臂部、腕部和安裝臂,能通過預先編程或者示教再現的方式,精確地控制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的位置、姿態以及運動軌跡; 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采用光束整形技術,以絲材為沉積材料,通過使激光束與絲材同軸,在程序控制下將絲材熔化后按照預設路徑逐層堆積,其通過螺栓連接在機械臂1的安裝臂端部,其特征在于: 超聲鍛輔助結構3,裝配在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的打印端,且與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的打印頭處于同一運動路徑; 其中,所述超聲鍛輔助結構3包括安裝架31,所述安裝架31在遠離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的一端通過螺栓連接有超聲發生器組32,所述超聲發生器組32的換能器33通過螺栓固定在吊裝支架34的安裝套內,所述吊裝支架34由安裝套和架體組成,其中,位于左右側的安裝套開放口處通過螺栓連接有振動套件341,且振動套件341的內部密封滑動設置有密封套環342,且密封套環342通過側面固定的振動彈簧3421進行在振動套件341內部的滑動限定和復位,位于中間位置的所述吊裝支架34的架體之間具備指定長度的斷開距離,且在斷開位置的上下兩個斷面分別與液壓管344和活塞桿3441固定,所述液壓管344管側面的上方設置有接口,且接口通過管路與彈簧桿362管側面上側設置的接口連通,所述彈簧桿362的管體分別固定在連接龍脊36的兩端及下表面,且在連接龍脊36的下表面對應超聲輔脊35沿路徑等距陣列分布,并且彈簧桿362的下端均固定在超聲輔脊35的上表面,所述超聲輔脊35的每個U形體內部固定有加熱板354,所述超聲輔脊35內部的上方均通過螺栓連接有滾動座355,且滾動座355的內部滾動設置有滾球,所述超聲輔脊35的上表面在彈簧桿362的兩側以對稱的方式分別固定有電熱組件352和熱流體導熱管353,所述連接龍脊36靠近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的一端在下表面通過彈簧桿362與振壓件343活動連接,所述振壓件343兩側的板體內向增材工件的方向開放開設有滑槽,且滑槽的內部滑動密封設置有活塞壓板3431,所述振壓件343的表面對應滑槽設置有接口,且在接口與管路的配合下與振動套件341內部連通,所述連接龍脊36通過套設在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下端的套件在振壓件343的相對側配合彈簧桿362活動設置有前行輔脊37,所述前行輔脊37靠近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的U形體的內部固定設置有導熱板371,并且導熱板371通過內部設置有高導熱材料的管路向熱流體導熱管353進行導熱,所述前行輔脊37在面向同軸熔絲增材結構2的側面固定設置有聯動架386,所述聯動架386通過滑桿與滑動密封設置在滴頭38內部開設的壓力倉384內部的壓力環385固定,所述滴頭38的環體內部在壓力倉384的上方沿滴頭38的軸心環形陣列開設有L形的向心開放孔道,且在開放端配合固定在滴頭38內環面的環架進行對活塞頂桿382在孔道內部的滑動連接,所述活塞頂桿382的其中一端穿插通過環架后與導流嘴381下側的彈性板片固定。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其通訊地址為:210001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御道街29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