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煜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胡濤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山東煜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專利一種901高溫合金的高溫抗疲勞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9685685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9-16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510161440.3,技術領域涉及:C22C33/04;該發明授權一種901高溫合金的高溫抗疲勞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是由胡濤;李文軍;胡明泉;陳文;徐世水;孫學良;李麗麗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5-02-13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901高溫合金的高溫抗疲勞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涉及高溫合金領域,提供了一種901高溫合金的高溫抗疲勞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原料配比與熔煉、電渣重熔、均質化處理、熱軋、固溶化、時效處理、穩定化處理、機械加工及等離子體滲氮處理。通過優化合金成分和工藝參數,確保γ相晶粒細化,Ni3Ti,Al析出相均勻彌散分布,并合理控制MC型碳化物的形態和體積分數,提高材料的沉淀強化和抗蠕變性能。等離子體滲氮形成含CrN、γ?FeNi和Ni4N的滲氮層,提升表面硬度和抗裂紋擴展能力,同時保持良好韌性。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顯著提高合金的疲勞壽命和高溫穩定性,適用于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高溫服役環境,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本發明授權一種901高溫合金的高溫抗疲勞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901高溫合金的高溫抗疲勞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原料配比與熔煉:將高溫合金的原料置于真空感應熔煉爐中進入熔煉,熔煉完成后,快速澆鑄獲得澆鑄鑄錠,接著以澆鑄鑄錠作為電極,置于電渣重熔爐中進行電渣重熔,完成后得到電渣重熔鑄錠; S2.均勻化處理與熱軋:將步驟S1的電渣重熔鑄錠置于馬弗爐中,依次進行均質化和熱軋處理獲得軋制后的板材; S3.三步熱處理:將步驟S2軋制后的板材依次進行固溶化處理、時效處理和穩定化處理獲得熱處理板材; S4.機械加工與表面處理:將步驟S3熱處理后的板材先機械加工,再進行等離子體滲氮處理,最后獲得一種901高溫合金的高溫抗疲勞材料; 所述步驟S1中高溫合金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包括:41.0~42.5%Ni、11.0~13.0%Cr、5.0~5.8%Mo、2.2~2.5%Ti、0.30~0.40%Al、0.20~0.35%Si、0.50~0.65%Mn、0.40~0.50%Co、0.02~0.09%C、0.015~0.025%B、≤0.001%S、≤0.001%P,余量為Fe和不可避免的雜質; 所述步驟S2的均質化和熱軋處理的過程為:以5~10°Cmin的升溫速率加熱至1160~1180°C,并保溫120~180min,隨后以10~15°Cmin的降溫速率冷卻至1100~1150°C,并進行熱軋,軋制單道次變形量控制在10~20%,總變形量為50~70%,軋制完成后緩慢冷卻至室溫; 所述步驟S3中固溶化處理的過程為:將軋制后的板材加熱至1080~1095°C,以10~15°Cmin的升溫速率升溫,保溫時間為120~150min,隨后進行水淬獲得固溶化板材; 所述步驟S3中時效處理的過程為:將所得固溶化板材加熱至790~800°C,以5~10°Cmin的升溫速率升溫,保溫時間為120~150min,隨后進行水淬獲得時效板材; 所述步驟S3中穩定化處理的過程為:將時效板材加熱至720~740°C,以5~10°Cmin的升溫速率升溫,保溫時間為18~24h,隨后空氣冷卻到室溫; 所述步驟S4中等離子體滲氮處理的過程為:將步驟S3的熱處理板材置于氮化爐中,將爐膛抽至真空度低于6Pa,向爐內通入氬氣與氫氣的混合氣氛,混合氣氛氬氣和氫氣的體積比為1:3~5,控制氣壓為50~100Pa,開啟主陰極和輔助陰極,施加偏壓電壓為?1000V,以2~5kW功率進行濺射清洗,清洗時間為45~60min,濺射清洗完成后,關閉主陰極,向爐內通入氨氣,使氣壓達到150~200Pa,并通過氮化輔助陰極,以升溫速率5~10℃min升溫至460~600°C;接著將主陰極重新啟動進行氮化處理,氮化時間分別為20~60h,輔助陰極以10~50%占空比工作,氮化完成后,關閉電源,在氨氣氣氛中以冷卻速率2~5℃min緩慢冷卻至室溫即可。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山東煜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通訊地址為:272105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經濟開發區北環城路17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