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盛電氣有限公司陶小明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湖北中盛電氣有限公司申請的專利一種用于降低電機工頻起動電流倍數的電控裝置及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5313917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9-12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211050354.8,技術領域涉及:H02P1/16;該發明授權一種用于降低電機工頻起動電流倍數的電控裝置及方法是由陶小明;馬丹祥;周翔;劉蓉;謝遠偉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2-08-31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用于降低電機工頻起動電流倍數的電控裝置及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涉及電機工頻起動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用于降低電機工頻起動電流倍數的電控裝置,包括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無功補償投切單元、起動旁路轉換單元以及綜合控制系統,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柜,輸出端連接至電機,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的一端與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無功補償投切單元連接,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所述無功補償投切單元以及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均與所述綜合控制系統連接。本發明提供的降低電機工頻起動電流倍數的電控置,通過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無功補償投切單元以及起動旁路轉換單元三種單元的配合使用,可以實現極限降低電機工頻起動方式下的起動電流倍數。
本發明授權一種用于降低電機工頻起動電流倍數的電控裝置及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用于降低電機工頻起動電流倍數的電控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無功補償投切單元2、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以及綜合控制系統4,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柜,輸出端連接至電機,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的一端與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無功補償投切單元2連接,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所述無功補償投切單元2以及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均與所述綜合控制系統4連接; 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用于傳遞電機起動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并通過降壓的方式限制起動過程中的電流沖擊幅值; 所述無功補償投切單元2,用于提供電機起動階段建立磁場和克服電機靜態力矩所需要的大量無功容量; 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用于在電機起動初始階段控制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投入工作以實現電機降壓起動,還用于在電機轉速達到預設轉速值或者電機起動電流幅值下降到預設電流幅值時,控制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停止工作,將電機由降壓回路切換至額定電壓下運轉,實現電機的全速運轉; 所述綜合控制系統4,用于控制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和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執行動作,以及控制所述無功補償投切單元2投入或切除; 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包括一次側旁路開關31和二次側切換開關32,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與所述二次側切換開關32串聯后并聯在所述一次側旁路開關31的兩端,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的一次側與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的輸入端連接,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的二次側與所述二次側切換開關32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次側切換開關32的另一端連接至所述起動旁路轉換單元3的輸出端,所述一次側旁路開關31和所述二次側切換開關32均與所述綜合控制系統4連接; 所述自耦變壓器降壓單元1包括自耦變壓器11、二次側電流互感器12、伺服驅動系統13、星點短接開關14以及一次側投入開關15,所述二次側電流互感器12連接在所述自耦變壓器11的二次側,用于檢測電機降壓起動過程中所述自耦變壓器11二次側的電流變化,所述伺服驅動系統13與所述自耦變壓器11的鐵芯16連接,用于拖動所述鐵芯16運動以調節所述自耦變壓器11二次側的抽頭電壓比,所述星點短接開關14與所述自耦變壓器11的星點連接,所述一次側投入開關15連接在所述自耦變壓器11的一次側,所述伺服驅動系統13、所述星點短接開關14以及所述一次側投入開關15均與所述綜合控制系統4連接; 所述無功補償投切單元2包括二次側電壓互感器21、無功側電流互感器22以及若干個補償支路23,所述二次側電壓互感器21連接在所述自耦變壓器11的二次側,用于檢測電機降壓起動過程中所述自耦變壓器11二次側的電壓變化,所述無功側電流互感器22與若干個所述補償支路23串聯在所述自耦變壓器11的二次側,若干個所述補償支路23并聯連接,所述無功側電流互感器22用于檢測所述自耦變壓器11無功側的電流變化。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湖北中盛電氣有限公司,其通訊地址為:441000 湖北省襄陽市高新區深圳工業園杭州路6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