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超越紡織有限公司侯芝富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山東超越紡織有限公司申請的專利可循環利用廢料的多纖維品種緊密賽絡紡紗生產線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5058805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9-09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210352158.X,技術領域涉及:D01H5/72;該發明授權可循環利用廢料的多纖維品種緊密賽絡紡紗生產線是由侯芝富;潘靜;郭俊霞;宋圣山;李健;尹娜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2-04-05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可循環利用廢料的多纖維品種緊密賽絡紡紗生產線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公開了可循環利用廢料的多纖維品種緊密賽絡紡紗生產線,包括控制系統、混棉系統、開棉機、給棉機、成卷機、梳棉機、并條系統、粗紗機、細紗機、絡筒裝置、并條系統廢棉收集系統、粗紗機廢棉收集裝置、細紗風棉收集裝置、廢料并條撕斷裝置;混棉系統包括依次相連的混棉盤組、第一抓棉機、打包機、第二抓棉機、多倉混棉機以及設置在打包機一側的合毛機;廢料并條撕斷裝置分別與并條系統廢棉收集系統、粗紗機廢棉收集裝置、細紗風棉收集裝置相連;廢料并條撕斷裝置與混棉盤組的混棉圓盤相連。本發明生產線可回收利用廢棉,做到了原料再生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各種性質的差異,最終形成的紗線質量高。
本發明授權可循環利用廢料的多纖維品種緊密賽絡紡紗生產線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可循環利用廢料的多纖維品種緊密賽絡紡紗生產線,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統及與控制系統相連的混棉系統、開棉機(1)、給棉機(2)、成卷機(3)、梳棉機(4)、并條系統(5)、粗紗機(6)、細紗機(7)、絡筒裝置(8)、并條系統廢棉收集系統(9)、粗紗機廢棉收集裝置(10)、細紗風棉收集裝置(11)、廢料并條撕斷裝置(12); 所述混棉系統包括依次相連的混棉盤組(13)、第一抓棉機(14)、打包機(15)、第二抓棉機(17)、多倉混棉機(18)以及設置在打包機(15)一側的合毛機(16),第一抓棉機(14)與合毛機(16)相連,合毛機(16)與第二抓棉機(17)相連; 混棉盤組(13)包括若干環狀陣列的混棉圓盤;第一抓棉機(14)抓取原料時,每次在混棉盤組(13)的各混棉圓盤環依次抓取一層原料,以達到混合均勻的目的; 通過第一抓棉機(14)將混棉圓盤的物料抓取后送入打包機(15)形成若干第一混料包,通過第一抓棉機(14)抓取各第一混料包的物料放入合毛機(16)合毛,合毛完成后再次進入打包機(15)打包形成若干第二混料包,通過第二抓棉機(17)抓取各第二混料包內的物料進入多倉混棉機(18),實現混棉; 多倉混棉機(18)、開棉機(1)、給棉機(2)、成卷機(3)、梳棉機(4)、并條系統(5)、粗紗機(6)、細紗機(7)、絡筒裝置(8)依次相連;成卷機(3)的成卷羅拉上設有加溫棒;細紗機(7)采用四羅拉緊密紡,小羅拉直徑為Ф18.9mm; 并條系統廢棉收集系統(9)與并條系統(5)相連,粗紗機廢棉收集裝置(10)與粗紗機(6)相連,細紗風棉收集裝置(11)與細紗機(7)相連; 廢料并條撕斷裝置(12)分別與并條系統廢棉收集系統(9)、粗紗機廢棉收集裝置(10)、細紗風棉收集裝置(11)相連;廢料并條撕斷裝置(12)與混棉盤組(13)的混棉圓盤相連; 廢料并條撕斷裝置(12)為去掉四根并條皮輥的最前邊皮輥的廢料并條機;通過廢料并條撕斷裝置(12)將并條、粗紗、細紗工序中產生的廢棉收集,合并后形成廢條,將廢條撕斷形成斷條,斷條的長度為260mm; 所述并條系統(5)包括依次相連的第一并條機(51)、第二并條機(52)、第三并條機(53);梳棉機(4)與第一并條機(51)相連;第三并條機(53)與粗紗機(6)相連; 并條系統廢棉收集系統(9)包括第一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1)、第二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2)、第三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3);第一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1)與第一并條機(51)相連;第二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2)與第二并條機(52)相連;第三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3)與第三并條機(53)相連;第一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1)、第二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2)、第三并條機廢棉收集裝置(93)分別與廢料并條撕斷裝置(12)相連。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山東超越紡織有限公司,其通訊地址為:252800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經濟開發區超越路1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