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尚乾坤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申請的專利一種沉管遠程無人自動水力壓接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5853017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9-12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211555937.6,技術領域涉及:E02D29/073;該發明授權一種沉管遠程無人自動水力壓接方法是由尚乾坤;潘偉;張乃受;王殿文;朱春峰;赫亞鋒;宋江偉;徐良;呂護生;李德洲;張浩男;林恒義;林樹棟;王鵬飛;賈延鑠;楊毓曉;王璐偉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2-12-06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一種沉管遠程無人自動水力壓接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屬于沉管隧道施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沉管遠程無人自動水力壓接方法,包括:S1、已安管節內設第一電控箱,其電纜輸入端引至已安管節外;第一管路上設的第一電動蝶閥和第三管路上設的第二電動蝶閥、壓力傳感器、電磁流量計、第三電動蝶閥分別通過電纜接入第一電控箱;待安管節內設第二電控箱,其電纜輸出端引至待安管節外,輸入端與安裝船操控系統電連接;S2、待安管節沉放后,將兩個電控箱于管節外的電纜相連;S3、在操控系統控制下進行拉力壓接,其間根據結合腔壓力自動開關第三電動蝶閥并控制開度;S4、在操控系統控制下自動調控第一電動蝶閥的開度以完成水力壓接。本發明解決了現有沉管人工水力壓接的弊端,實現了沉管遠程自動水力壓接。
本發明授權一種沉管遠程無人自動水力壓接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沉管遠程無人自動水力壓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壓接系統的布設,具體包括: 在已安管節內設第一電控箱,在所述已安管節尾端鋼封門上預埋第一水密穿艙件,所述第一電控箱內的電纜的輸入端穿過第一水密穿艙件后引至鋼封門外;在所述已安管節內部上側的第一管路上沿已安管節尾端至首端方向依次布設第一電動蝶閥和板式止回閥;在所述已安管節內部下側的第三管路上沿已安管節尾端至首端方向依次布設第二電動蝶閥、壓力傳感器、電磁流量計和第三電動蝶閥;所述第一電動蝶閥、第二電動蝶閥、壓力傳感器、電磁流量計、第三電動蝶閥分別通過電纜與第一電控箱連接;初始狀態下所述第一電動蝶閥、第二電動蝶閥和第三電動蝶閥均關閉;所述已安管節內部的第二管路的一端連通于第一電動蝶閥與板式止回閥之間的第一管路上,另一端連通于所述第三管路靠近已安管節內水箱的彎折段; 在待安管節內設第二電控箱,在所述待安管節首端鋼封門上預埋第二水密穿艙件,所述第二電控箱內的電纜的輸出端穿過第二水密穿艙件后引至鋼封門外,其輸入端與所述待安管節上方的安裝船的操控系統電連接; 所述待安管節的管頂和已安管節的管頂安裝有配套使用的管頂拉合裝置,所述管頂拉合裝置在安裝船操控系統的控制下啟動或停止; S2、通訊的建立,所述待安管節沉放到位后,潛水員入水將所述第一電控箱的電纜輸入端與第二電控箱的電纜輸出端連接到一起; S3、拉力壓接,在所述安裝船的操控系統的控制下進行,具體包括: S31、首先開啟所述第二電動蝶閥,然后啟動所述管頂拉合裝置將待安管節拉向已安管節,直至所述待安管節首端的GINA止水帶與已安管節尾端的鋼端殼貼合形成結合腔,所述操控系統自動采集壓力傳感器的測量值,并將其記錄為所述結合腔的初始壓力; S32、所述管頂拉合裝置繼續將待安管節拉向已安管節,以壓縮所述GINA止水帶;當所述操控系統監測到結合腔壓力達到初始壓力的1.02倍時,停止所述管頂拉合裝置,開啟所述第三電動蝶閥并控制其開度,以使所述結合腔內的海水經第三管路排入水箱內;當所述操控系統監測到結合腔內壓力恢復至初始壓力時,關閉所述第三電動蝶閥; S33、再次啟動所述管頂拉合裝置,循環執行S32步驟,直至啟動所述管頂拉合裝置后結合腔壓力不再增加,停止所述管頂拉合裝置; S4、水力壓接,在所述安裝船的操控系統的控制下進行,具體包括:開啟所述第一電動蝶閥并控制其開度,以使所述待安管節內的空氣經第一管路進入結合腔內,進而使所述結合腔內的海水經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排入水箱內,所述GINA止水帶在待安管節尾端海水壓力作用下被壓縮,直至達到所述GINA止水帶的極限壓縮量。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其通訊地址為:300461 天津市濱海新區天津港保稅區躍進路航運服務中心8號樓;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