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范思強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獲悉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申請的專利減壓渣油多產化工原料的加工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18440728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9-05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2310055029.9,技術領域涉及:C10G65/10;該發明授權減壓渣油多產化工原料的加工方法是由范思強;崔哲;王仲義;曹正凱;孫士可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23-02-03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減壓渣油多產化工原料的加工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減壓渣油多產化工原料的加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減壓渣油原料與氫氣混合進入沸騰床加氫反應區進行臨氫熱裂化反應,經分離分餾得到氣體餾分、輕質餾分油、蠟油和尾油;輕質餾分油初餾點為50℃~80℃,終餾點為280℃~340℃;在氫氣存在下,輕質餾分油與氫氣混合依次進入第一加氫裂化反應區和第二加氫裂化反應區進行反應,得到的第二加氫裂化產物經分離、分餾得到氣體、輕石腦油、重石腦油和尾油;尾油與氫氣混合進入第三加氫裂化反應區,得到的第三加氫裂化產物經分離和分餾得到氣體、輕石腦油、重石腦油;第一加氫裂化反壓力第三加氫裂化反應壓力高0.5~5.0MPa。該方法能夠大幅提高化工原料的收率和質量。
本發明授權減壓渣油多產化工原料的加工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減壓渣油多產化工原料的加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減壓渣油原料與氫氣混合進入沸騰床加氫反應區進行臨氫熱裂化反應,經分離分餾得到氣體餾分、輕質餾分油、蠟油和尾油;其中,所述輕質餾分油初餾點為50℃~80℃,終餾點為280℃~340℃; (2)在氫氣存在下,步驟(1)所得輕質餾分油與氫氣混合進入第一加氫裂化反應區進行第一加氫裂化,并控制第一加氫裂化產物中C7 +正構烷烴的質量含量在0.1%~5.0%; (3)步驟(2)反應流出物進入第二加氫裂化反應區,對雙環以上環狀烴進行選擇性開環裂化,得到第二加氫裂化產物;第二加氫裂化產物經過分離器進行氣液分離后得到的富氫氣體作為循環氫使用,液相進入分餾系統進行分餾得到氣體、輕石腦油、重石腦油和尾油; (4)步驟(3)所述尾油與氫氣混合進入第三加氫裂化反應區,以獲得含單環環狀烴的第三加氫裂化產物,第三加氫裂化產物進入分離和分餾系統得到氣體、輕石腦油、重石腦油; 其中,步驟(2)中第一加氫裂化反應區的反應壓力比步驟(4)中第三加氫裂化反應區的反應壓力高0.5~5.0MPa; 步驟(1)中,所述輕質餾分油中的三環芳烴質量含量不高于1.0%; 步驟(2)中,第一加氫裂化反應區裝填第一加氫裂化催化劑;第一加氫裂化催化劑包括活性金屬組分和載體;所述載體包括具有選擇性裂化正構烷烴的分子篩,所述分子篩選自ZSM-5分子篩、ZSM-11、ZSM-12、ZSM-22、ZSM-23、ZSM-35和ZSM-38分子篩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活性金屬組分包括第VIB族金屬和第VIII族金屬中的至少一種; 步驟(2)中,所述第一加氫裂化催化劑,以催化劑的重量為基準,第VIB族金屬以氧化物計含量為5.0%~15.0%,第VIII族金屬以氧化物計的含量為2.0%~5.0%,載體的含量為80.0%~93.0%;所述第一加氫裂化催化劑的載體中,以載體的重量為基準,粘結劑的含量為8%~60%,分子篩的含量為40%~92%; 步驟(3)中,所述第二加氫裂化反應區裝填第二加氫裂化催化劑; 步驟(4)中,所述第三加氫裂化反應區裝填第三加氫裂化催化劑; 步驟(3)中所述第二加氫裂化催化劑和步驟(4)中所述第三加氫裂化催化劑包括裂化組分、加氫組分和粘合劑; 步驟(3)中,第二加氫裂化催化劑裂化組分為Y分子篩; 步驟(4)中,第三加氫裂化催化劑裂化組分為Beta分子篩; 步驟(3)中所述第二加氫裂化催化劑和步驟(4)中所述第三加氫裂化催化劑中,以催化劑質量為基準,加氫組分以氧化物計的含量為5wt%~40wt%;裂化組分含量為10wt%~80wt%;粘合劑的含量為5wt%~85wt%; 所述化工原料包括乙烷、丙烷、丁烷、輕石腦油和重石腦油,其中,重石腦油作為重整原料生產BTX,乙烷、丙烷、丁烷和輕石腦油作為生產低碳烯烴原料。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其通訊地址為:100020 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北大街22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